上海多区斥资1.4亿采购学生运动手环,这钱花得值不值?

最近,一条新闻在上海家长圈里炸开了锅:上海多区计划斥资高达1.4亿元,为中小学生采购智能运动手环。据公开信息显示,单是其中一个区,就计划以近2500万元的价格,采购超过10万套手环。这笔巨额开支,究竟是教育创新的大胆尝试,还是又一笔值得商榷的“大工程”?

科技赋能?还是形式主义?

支持者认为,给学生佩戴智能手环,能让体育课变得更“聪明”。手环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运动量、心率、卡路里消耗等数据,老师能通过后台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的运动情况,及时调整教学方案,甚至对心率异常的学生发出预警,确保运动安全。这听起来,确实为体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。

然而,也有不少人对此表示担忧。首先,这么大一笔钱,是否真的都花在了刀刃上?手环的功能,真的能让学生爱上运动吗?要知道,运动习惯的养成,需要的是兴趣和毅力,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。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完成“打卡任务”而佩戴手环,那这笔钱,最终会不会变成又一个“形式主义”的工具?

隐私风险,谁来负责?

更深层次的忧虑在于数据隐私。这些运动手环不仅能记录步数,还能监测心率、睡眠质量,甚至可能通过GPS追踪学生的实时位置。这些高度私密的数据,都将汇集到后台。

问题来了:这些数据会被如何使用?谁能访问这些数据?万一数据泄露,孩子的行踪、身体状况等隐私信息,是否会面临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风险?尽管相关部门可能会给出“严格保密”的承诺,但在大数据时代,任何一个环节的漏洞,都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。家长们最关心的,莫过于孩子的安全和隐私,这笔高达1.4亿的采购,是否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些风险?

1.4亿,还可以做些什么?

当然,我们不能否认技术为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。但当我们看到1.4亿这个数字时,也不禁会想,如果这笔钱用于改善体育设施、增加体育师资、或者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更多帮助,是不是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?

在许多学校,体育场馆年久失修,体育器材严重不足,甚至连专业的体育老师都紧缺。在这些基础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,斥巨资采购智能手环,是否有些“舍本逐末”?

这笔1.4亿的采购,是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。它既展现了我们拥抱科技的决心,也暴露了在快速发展中,如何平衡技术、成本和人文关怀的挑战。这笔钱到底值不值,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它引发的讨论,远比手环本身,更值得我们深思。

最近AI比较热门,想了解更多AI创作软件工具请关注AI人工智能网站–人才库AI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