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北方城市进入了候鸟南迁的高峰期。但就在人们抬头欣赏“雁字回时”的美景时,有人在城市高楼下发现了令人痛心的一幕:地面横七竖八地躺着十几只鸟的尸体,它们外表完好,却已然失去了生命。
它们不是被捕猎,也不是被天敌攻击,而是撞上了城市最常见的东西——玻璃幕墙。
这场悲剧,有一个专有的名字,叫做**“鸟撞”(Bird Collision)**。而城市里那些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,正变成了候鸟迁徙路上的“隐形杀手”。
为什么鸟类看不见玻璃?
这个问题,是很多人第一次听说“鸟撞”时的疑问。我们人类一眼就能看到玻璃,为什么鸟类却像“瞎了一样”一头撞上去?
这背后是人类建筑美学和鸟类感官世界的巨大差异。
第一,玻璃的“镜面欺骗”。
在白天,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,完美地倒映出周围的蓝天白云、或是楼下的绿植。在高速飞行的鸟类眼中,这根本不是坚硬的墙壁,而是可以穿梭而过的天空或是一片安全的栖息地。它们毫不设防地向前冲,结果可想而知。
第二,透明的“穿透幻觉”。
如果是全透明的玻璃廊道,鸟儿透过玻璃看到了对面的树木或草地,它会毫不犹豫地认为这是一条可以穿过去的通道。鸟类对于静止、平面的障碍物的分辨能力远不如对移动物体的敏感度,让它们无法像我们一样意识到玻璃的存在。
第三,夜间灯光的“死亡诱惑”。
很多候鸟是在夜间迁徙的。城市高楼的强光夜灯,会对它们体内的生物钟和“导航系统”产生极大的干扰。疲惫的鸟儿会被这些光源吸引,误以为是安全指引,从而在建筑物周围盘旋,增加了撞击玻璃的几率。
每年上亿只鸟儿死于城市“鸟撞”
这不是某一座城市的个别现象,而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危机。根据国外的研究数据,每年有数亿只鸟类死于撞击建筑。在中国,虽然系统性研究刚起步,但由于我们处于多条国际候鸟迁飞区上,加上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玻璃幕墙的应用,鸟撞的风险只会更高。
那些在楼下发现的鸟尸,大多是因为颅内出血、内脏破裂而当场死亡。即使有些鸟儿幸运地只是撞晕,也可能因内伤或被流浪动物捕食而最终死亡。
当人类追求“城市天际线”的壮丽时,那些在大地上迁徙了几千万年的生灵,却在我们的现代文明面前,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。
我们可以做点什么?只需一个微小动作
难道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悲剧发生吗?不,拯救这些飞羽精灵,其实并不难。
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,最简单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:向物业或社区呼吁,在玻璃上增加“视觉障碍”。
这绝不是要破坏建筑美观,而是有科学依据的:
- 粘贴防撞贴纸: 使用带有波点、条纹或UV反射图案的贴纸。关键在于密度,只要能保证任何一个空隙的宽度小于5厘米,就能有效提醒鸟类这里有障碍。
- 夜间熄灯: 在候鸟迁徙的高峰期,建议关闭高楼不必要的景观灯和室内灯光,尤其是在午夜时段,减少对夜迁鸟类的干扰。
打造一个“鸟类友好型城市”,需要的不只是专家的呼吁,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的关注和行动。我们的一个小小动作,或许就能让下一批经过此地的候鸟,安全地飞往它们的南方。别再让冰冷的玻璃,成为生命无可跨越的“透明高墙”
最近AI比较热门,想了解更多AI创作软件工具请关注AI人工智能网站–人才库AI
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