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这段时间,全国各地都开启了“烧烤模式”,很多人感觉出门就好像进了蒸笼,热得汗流浃背,恨不得24小时泡在水里。朋友圈里更是各种段子齐飞:“我与烤肉只差一撮孜然”“出门五分钟,流汗两小时”……大家普遍的感觉就是:这都热成这样了,怎么气象台还不报40℃呢?难道是气象局“藏着掖着”,故意不报高温度吗?

别急,权威回应来了!其实,我们对气温的理解和气象部门的观测标准之间,存在一些小小的“误会”。

你感觉的“热”,和气象台报的“热”,不一样!

很多人感受到的“热”,是综合性的体感温度。它不仅受气温影响,还受到湿度、风速、太阳辐射强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。比如,在湿度大的地方,即使气温没那么高,我们也会觉得非常闷热,像“蒸桑拿”一样。又或者在太

阳底下暴晒,体感温度会远高于空气温度。

但气象部门发布的气温,是严格按照国际统一标准进行测量的:

  1. 百叶箱里的温度: 我们在天气预报里听到的气温,通常是指距地面1.5米高处的空气温度,而且必须在通风良好、避免阳光直射的百叶箱内进行测量。
  2. 避免直射、反射: 百叶箱是白色,有百叶,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太阳直射,也避免地面或周围建筑物的热量辐射和反射对温度产生干扰。
  3. 标准化场地: 气象观测站的选址也有严格规定,一般选择在开阔、平坦、绿化较好的地方,远离高大建筑和热源,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。

所以,你站在马路上被太阳晒得快冒烟,感觉体感温度突破40℃,甚至50℃,这和气象台在百叶箱里测到的“空气温度”是两码事。百叶箱里“享受”不到阳光直射,也没有沥青路面的热辐射,测出来的温度自然会比你体感温度低不

少。

不报40℃,气象台的“良苦用心”

有人可能会问,既然体感这么热,为什么不直接报体感温度呢?

其实,气象台之所以坚持这种严谨的测量标准,是为了确保数据的科学性、可比性和准确性。只有这样,不同地区、不同时间的温度数据才能进行有效比较,才能为气候研究、防灾减灾提供精准的依据。如果随意掺入体感因素,那么数据就会变得混乱,失去其科学参考价值。

当然,气象部门也充分考虑到了公众的感受。虽然直接报出的“气温”可能离你的体感有差距,但他们会通过发布高温预警信号(如黄色、橙色、红色)、提示体感温度(或加入“闷热”等描述)、以及发布中暑气象风险等级等方式,来提醒大家做好防暑降温措施。当发出高温红色预警时,通常就意味着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℃以上,或者已达到40℃以上。

所以,当我们看到预报温度只有35℃、36℃,但却感觉热得不行时,不要急着质疑气象台,而是要明白:那是因为你直接暴露在阳光下,或者身处高湿度、不通风的环境。真正的“官方认证”的40℃,需要非常严苛的条件才能达到。

高温天气仍在持续,理解了气象温度的奥秘,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防护。请大家务必注意防暑降温,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,多喝水,确保身体健康

最近AI比较热门,想了解更多AI创作软件工具请关注AI人工智能网站–人才库AI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